如果公司是一個轉換器!一致性模型(Congruence Model)的說明與應用

一致性模型(Congruence Model)是由Nadler和Tushman提出,這個模型將企業活動視為「輸入 – 轉換 – 輸出」的過程(圖一),過程要產出有效的「輸出」,需要企業內部組成達到「一致性」(Nadler & Tushman, 1980)。



圖一 一致性模型(資料來源:Nadler & Tushman;製圖:寶包)


但是什麼狀態才能稱作一致性?要如何達到一致性?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這個模型定義的轉換過程說起。


輸入

輸入來自於企業的內部與外部,分別為經營環境、企業資源及歷史沿革。

經營環境包含經濟、社會、政治環境等企業外部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市場需求與企業的經營方式;企業資源包含有形資產(產品、設備、資金等)、無形資產(專利、品牌、顧客忠誠度等)和人力資源;企業的歷史沿革可能影響組織的運作方式、權力結構、決策過程等。

這些輸入項目影響經營策略,決定公司將如何運用資源來應對市場需求、機會與困境,進而影響轉換過程。


轉換過程

一致性模型將企業的組織運作視為一個轉換過程,轉換過程由四個元件組成:任務、員工、正式組織及非正式組織。

任務的完成是組織存在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是分析其他三個元件的起點;員工包含人員的素質、需求、期望等,影響員工的行為、滿意度與工作表現;正式組織(formal organization)是由企業制定、員工需要依照的規則,包含組織架構、權責、規範、作業流程等;非正式組織(informal organization)則是由員工自發形成的社會關係,其影響力以人際互動為基礎,而非來自於正式的權利。


輸出

企業活動的產出可以從人員績效、團隊合作與企業表現三個層面來評估,其中企業表現可以從目標達成率、資源使用率及企業適應力來檢視。

目標達成率檢視企業是否達到預期的經營成果,尤其是企業策略所要達成的目標;資源使用率可了解企業資源是否有效運用,這裡看的不只是企業目標是否達成,也檢視資源是否發揮全部潛力,或是企業是否過度使用資源來達成目標;企業適應力可以從企業是否能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持續處在有利的位置,受到企業的學習力、領導方式、組織架構(功能型、專案型等)、資源調度等因素影響。


一致性

一致性模型認為企業要達到好的表現,需要轉換過程達到「一致性」,可以從檢視六對元件之間的互動來評估,例如:

任務 – 員工:任務是否符合員工的發展目標?員工的能力能否完成任務?
任務 – 正式組織:組織架構、政策或規範是否幫助達成任務?
任務 – 非正式組織:企業文化是否提高工作效率,幫助任務達成?
員工 – 正式組織:企業組織是否滿足員工需求,創造理想的工作環境?
員工 – 非正式組織:員工是否適應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能否透過員工達成?
正式組織 – 非正式組織:企業文化與組織架構是否相牴觸?企業規範是否與企業價值相符?


應用

一致性模型可用來當成企業的診斷工具,根據企業的輸入,找出轉換過程的元件之間不一致的部分,評估變動各個元件對其他元件造成的影響後,調整元件來達到一致性,提高企業的輸出表現。

此外,根據這個模型,管理者可藉由透過不同的框架(framing)來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企業的外部環境,或是調整企業的資源配置,改變企業的輸入項目來調整經營策略;不過雖然一致性模型將策略視為轉換過程的其中一個輸入項目,實際上也可能是根據輸出結果來反覆修正的迭代過程,以提高轉換的績效,讓產出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


參考資料

Nadler, D. A. & Tushman, M. L., 1980. A model for diagnos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9(2), pp. 35-5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