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從格雷納企業成長模型(Greiner’s Growth Model)看企業的發展過程

格雷納的成長模型將企業的成長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圖一),每個發展階段是一段相對較平穩的成長過程,發展出相對應的管理方式和組織行為。



圖一 格雷納的企業成長模型(資料來源:Greiner, 1998;製圖:寶包)



隨著創立的時間增加,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時,原本的制度將逐漸不適用,甚至危及企業生存而產生危機,此時企業需要進行調整,以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表一)。



表一 成長階段與危機(資料來源:Greiner, 1998;製表:阿仔)

階段 成長動力 特點 危機
創造力 技術、創業導向,跳脫框架,頻繁與非正式的溝通,高度根據市場反饋進行決策。 企業順利生存並成長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出現內部管理問題,創辦人可能不願受經營管理責任的束縛,企業缺乏專業的管理者而產生領導危機
集權 導入經營管理系統,內部溝通逐漸正式化,更多階級與專業分工,效率提升。 隨著組織更加多工與複雜,高層希望持續掌控管理責任,而熟悉市場與客戶的第一線管理者與員工更傾向掌握更多自主權,產生自主危機
授權 管理責任下放,高層只在例外事件時介入,成為去中心化的分權管理組織。 公司規模擴大,各部門產生本位主義,不願與其他單位配合,更多的授權使高層感到失去控制而想重掌控制權,產生控制危機
整合 收回部分管理責任,總部成為統籌管理資源的投資中心,建立由高層負責管控的組織結構來強化跨部整合。 事業部仍負有相當管理責任,但決策時更需要向總部提供決策的正當性;隨著組織成長,企業的整合協調機制反而逐漸成為組織成員主要的工作目標,產生官僚危機
合作 更彈性的管理方式,以自發性與社會控制取代官僚的管理體系,加強團隊合作與衝突管理。

除了本身處理危機的能力,企業的成長速率也會受到產業特性、市場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產生不同的成長曲線(圖二)。



圖二 成長速率的差異(資料來源:Greiner, 1998;製圖:寶包)


雖然企業成長速率會因產業而不同,但模型的假設是企業規模會隨著年齡而增加。然而,若是企業調整經營策略,或是在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中重新定位,其規模或發展階段可能會偏離格雷納的模型。例如我們公司曾經在階段二時調整營運方向,需要在當時的營運模式下投入新市場,但公司已偏向集權的功能型組織使頻繁、非正式的跨部門溝通較為困難,創造力受到限制,也較無法回應快速變化的新市場,後來是組成跨部門團隊,以專案的形式讓公司在階段一、階段二同時併行下完成目標。


格雷納建議企業成長過程依循模型定義的順序,因為每個階段累積的經驗可以為下一個階段的成功奠定基礎。雖然格雷納的成長模型可作為檢視企業發展過程的基礎,但不同企業的成長過程和遭遇到的危機可能大不相同,而且成長只是企業改變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模型對於企業成長過程的解釋力可能會因企業而異。目前關於企業成長模型的思考方式已從一個比較線性、可預測的順序,演變為納入更多因素、更多元的概念。


參考資料

Greiner, L. E., 1998.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3), pp. 55-6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