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讀後分享(一)中提到思維模型在腦中形成的思考框架如何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但即使具備相同的思考框架,不同的情境下仍可能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導致對於相同的事物得到不同的結論,而大腦傾向簡化的思考方式也會導致我們無法充分運用所具備的各種思維模型。因此,蒙格在本書的後半段歸納二十五種大腦容易出現的誤判傾向,整理出蒙格獨創的「人類誤判心理學」。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這是一種不斷重複「獲得獎勵行為」及避免「會被懲罰的行為」的行為模式,如果某種行為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就會很自然地想要重複這個行為,例如為小孩訂下「打掃房間10元」等獎勵後,小孩可能在房間不需要被打掃時,仍然會為了零用錢而做不必要的打掃,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很難請小孩幫忙做那些沒有零用錢獎勵的家事。獎勵的誘惑也可能產生行為偏差,例如為了拿到考100分的獎勵而作弊,或是為了業績獎金而傷害顧客利益的業務人員等,所以在制定獎勵和懲罰的規則時要更加留意,避免為了達到短期的利益而造成可能的長期損失。
避免不一致傾向
這個傾向是由大腦總是想要「偷懶」所造成,對於大部分的事物,我們會傾向因循既有的方式來進行,除了可以節省大腦思考、運算的力氣,這樣的行為模式對於群體合作也會有幫助,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每次處理同一件事物的方式都不相同,會讓我們與他人的合作變得困難許多。然而,如果單純只是為了「偷懶」而避免不一致,會如同蒙格所稱的「帶著自己打造的鎖鏈」而不願意做出改變而形成陋習,這時就需要透過教育與學習來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才能辨別並改正因為這個傾向而被保留下來的錯誤、不合時宜的想法。
回饋傾向
這個傾向通常會在潛意識發揮作用,而且包含善意或敵意的反應,例如妹妹把自己珍藏的玩具寶石送給姊姊,姊姊就會也想把自己心愛的文具送給妹妹,或是如果同學打我一下,我就一定要把他打回去,不然他就欠我一下等。這種潛意識的反應也可能會產生負面的結果,例如想要「以德報德」的反應可能讓我們在感受到銷售人員的讓利時,容易多付錢買東西,或是一時手滑而買了不需要的商品,而想要「以牙還牙」的傾向會讓我們感受到敵意時會想要立刻反擊,因而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因為潛意識的作用難以控制,要避免回饋傾向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延遲自己的反應」,讓自己可以冷卻一下再行動,確保大部分的行為能在理智線接好的情況下進行。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如果腦中有過去的經驗所得到的結論,大腦會傾向預設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例如以價格的高低來判斷品質的好壞、以對人的好惡來褒貶他人的能力等。過去的成功經驗也很容易產生聯想效應,例如推派英文成績最好的同學參加校際英文演講比賽,雖然同學平時的英文表現很好,但是若缺乏上台演說的經驗,比賽時可能因為怯場而無法爭取到好的成績。因為這個傾向常常不意被察覺,所以要常常自我檢視,才能找出類似的情況中是否有過去經驗中沒有出現的細節和風險。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這個傾向讓人容易小題大作,對於眼前的損失斤斤計較而忽略可能更重要的事物。大腦在失去或意識到有可能失去時,常常會出現不理性的激烈反應,例如權力的爭奪往往造成組織的內耗、因為想維持形象的偶包而勉強做自己可能也不是很想做的事等,設計成每次都讓人差一點點贏的賭局也會激發這個傾向,讓人不想認輸而可能因此輸掉更多。
從生活中的經驗也發現,即使在沒有實際失去的情況下,只是不如預期的失落感也可能引發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產生非理性的反彈,例如對某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有很高的期待,看了以後卻感覺不如預期時,即使電影整體來說不差,還是會有許多特別差的評價出現;不如預期的失去感還可能合併「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而進一步放大誤導傾向,例如小孩如果只是為了獲得獎勵而學習,不但會影響學習動機,還可能會因為對於表現沒有獲得預期的獎勵而反彈,甚至放棄學習,所以對於小孩表現給予獎勵時也須特別留意。
社會認同傾向
如同前面提到的「避免不一致傾向」,社會認同傾向也是透過觀察多數人的行為而仿效的從眾模式,但這個傾向還包含了主動尋求他人認同的動機,例如聖誕節參加交換禮物時,如果沒有特別想買的東西,討論度最高、最多人推薦的禮物就會是一個比較安全、不失禮的選擇,像我幾年前有次參加交換禮物時,就因為臨時準備的禮物被認為太爛了而不敢承認是我準備的。雖然這種行動方式可以將原本可能更複雜的決策與行為模式加以簡化,但最好還是一個經過主動思考判斷的選擇,因為對其他人好的選項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需求。
蒙格也提到青少年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因為社會認同傾向而受到同儕的影響,例如我的女兒從小很喜歡留長頭髮,有一天突然想要剪掉留了很多年的長髮,改成留及肩短髮,我當時不太瞭解原因,後來有天去接她放學看到她的好朋友們都是這個髮型,才發現女兒是因為想要跟好朋友們一樣才決定要剪短的。因為這個傾向的影響,透過瞭解子女的朋友圈有時可能更容易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
因為大腦無法使用記不起來或是無法理解的資訊,所以相對來說容易得到的資訊,會被大腦優先拿來使用,因而可能產生誤導。例如Line群組中很常被大量轉發的影音資訊,雖然資訊來源不一定根據事實,但是因為這一類的資訊非常容易取得,更容易讓使用者相信影片的內容而造成認知上的誤導。這個傾向的結果會讓顯而易見的資訊更容易被大腦記住,在這個充滿假新聞的網路時代,更需要獨立思考與判斷才能辨別資訊的真實性。
不用就忘傾向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不用特別說大家都知道的傾向,為什麼蒙格也把他列出呢?因為他的重點在提醒我們要刻意不斷的去練習對我們有用卻很少用到的技能,當這些技能需要派上用場時才不會因為已生疏而心餘力絀。女兒有一次在音樂課和同學一起表演苦練了一個學期的鋼琴、小提琴合奏,得到老師與同學們的讚賞,後來班上有一位鋼琴彈得很好的同學也上台來一段即興演出,但因為她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練習了,因此彈錯了很多地方,很可惜的無法正常發揮。因為大腦的容量非常有限,習得的技能如果不常使用,很快就會忘了,所以除了要保持練習,也要找出這些技能的優先順序,才不會學了這個忘記那個,確保重要的技能的熟練度都能夠維持。
以上是蒙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幾個我在工作上、生活中以及帶小孩時比較常觀察到的傾向,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還有許多因為思維模型受到影響而產生的誤判傾向,可以把它們當作我們日常行動的檢查清單,時時審視自己的行為以避免犯下不必要的錯誤。